前些日子听杨邦尼老师讲座:“诗的魔术方块——挖掘宽中校园诗人”,有感,因此写下这篇东西。纪念再一次与诗擦肩。(呵,诗啊,我什么时候不在偷窥你呢?)
(首先,这篇多数是我的感想,而非讲座内容。)
我们会怀疑:究竟怎么发现诗的?而我们所知道的诗,是种无以名状的东西。我们总以为诗会离我们好远好远,好像诗永远是电影情节,贴近不了现实中的我们。可是,诗也许就在我们背后。我们会惊觉,诗啊,和我们只有一个回头的距离,而我们或许早已习惯注视眼前的现实而忽略了它。而那些有点忧伤、有点哀愁、有点青涩、又有点欣喜的青春,是最贴近诗的年纪。那时我们还没完全沉陷在丑陋的社会里,因此多了一些回头的机会。而杨邦尼老师的讲座其实就这么开始的:青春就是首惊喜的诗, 那些幽微的、无以名状的欢乐以及成长的悸动,就是首美丽的诗。
如何写诗其实是永远的问题。会写诗的诸如你我也许还在不断追寻。可其实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并不需要一部“写诗指南”。诗是自然的自由的,像风。如果找一部 指南告诉你如何写诗,那你的诗只能是那部“指南”的产物,不是你的,同时也不自由了。诗是活的,不能用“办法”困着。可是初写诗的人也许可以有一定的模式,而所谓的模式是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不断配搭与切换并加其他的技巧而已。杨邦尼老师“诗的魔术方块”说的就是这些词的不断转动与搭配:
名词+名词
这是简单的修辞。诗里可以常见,如:
老街的眼泪
回忆的竞技场
老街不能有泪,因此刻画一个会流泪的老街就有诗意了;世界上也没回忆的竞技场,而我们顷刻间可以筑一栋竞技场让回忆较量,诗意就出现了。
A是B的C;A的B是C的D
这也是名词与名词的不断搭配。如:
岁月是笔的脚印
油灯是灵魂的心房
三个名词串出一首诗,这是简单的办法。可是,如果做得不好,写出的诗也只能像串烧一般:快速得吃不饱而又没营养。
形容词的名词
高傲的酒杯
哀伤的伤疤
其实是种简单的拟人手法。
词与词的搭配以后,就要以画面、意象来扩展整篇诗,可以安排虚实不断切换的场景,可以安排远近不断调整的镜头。我想,之后的纯粹是经验的累积了:
有时候,整个意大利 在尼古拉市场的清晨
为一颗绿豆而争吵
太阳升起来了
天空血淋淋的
犹如一块盾牌
——芒克
你,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的时候很远 看云的时候很近
——顾城
杀人,是一朵荷花
杀了就拿在手上
——顾城
错把呕血
当成桃花开
——洛夫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候
下酒
——夏宇
——上面是会上抄的诗句。其实要说的是有些诗句其实与“魔术方块”的理论契合,只是多了经验还有技巧。我觉得有些诗不然。因此我还存有疑虑。
词与词的不断穿插固然可以写出一些诗句来。我在高中的好多堂课里也在课本上以此描了好多句。可是后来想想还是不行。诗是诗,诗似乎不能定性定型,它是很自由的 东西。散文化的口白的句子也能写诗,杨牧、席慕蓉是代表;营造画面穿插意象还有隐喻的,我们所谓艰涩的,也是诗,只要稍稍咀嚼以后都能理解,余光中等是代表。没人规定诗要有怎样的轨迹,也没人规定诗要怎么生成。诗是喃喃自语,是梦呓,是唠叨,你会发现,我们通常都没目的没办法地“喃喃”、说梦话或者唠叨。诗就是这样。因此,如果可以不套公式,最好这样。一旦和公式搭上关系,以后就会习惯性地像做数学习题那样机械性地把文字代入罢了。那时,诗是快熟面,没深度也没营养了。
杨邦尼老师在讲座的最后这么说的:把今天我说的都忘掉,那么就能写诗了。我赞赏这一句话。
诗,散居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就只等你去发现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