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光耀杯葛《星洲日報》,楊紫瓊被網民威脅封殺,支持國陣的人也遭撻伐,被賦以「走狗」、「賣華」之名——然後,一簇一簇的留言在網絡上不斷蔓延,叫囂、謾罵、威脅——這一切都讓人感到害怕。

我能夠理解在經歷連串高壓、不人道的生命歷程,以及看過許多暗殺、不公正、貪污的實例以後,情緒公開宣洩的必要。我也同意,我們必須讓當權者了解「我們真的非常生氣」、「我要你立刻下台」。但是,當我們過分提升這些(憤怒)情緒的時候,是不是也同時降低了理性思考的可能?當「說服」淪落成「威脅」與「謾罵」,是不是正好應驗理性被情緒超越的現象?

我們到了能夠堂而皇之地宣稱:「他們未曾尊重我們,所以我們也沒必要尊重他們」的地步了嗎?

我先是想起電影「鐵娘子」(The Iron Lady)中的一段台詞:

People don’t think anymore, they feel, “how are you feeling?”, “oh, i don’t feel comfortable”, “oh i’m so sorry, we, the group, we’re feeling”… Do you know, one of the great problems of our age is that we are governed by people who care more about feelings than they do about thoughts and ideas?Now, Thoughts and ideas, that interests me. Watch your thoughts, for they become words. Watch your words, for they become actions. Watch your actions, for they become habits. Watch your habits, for they become your character. Watch your character, for it becomes your destiny.

電影裡,撒切爾夫人對人民重「感受」多於「思考」感到焦慮。

「感受」是情緒的,在某種程度上,是非常直接的心理反應(反映)。我們哭、我們笑,然後我們生氣,怒火中燒,拍案翻桌,對這個世界怒吼。再激動一點,我們罵他媽的,Fuck You;對象鎖定了,我們更放肆:狗樣、爛人、犯賤。但是,在這一層層的情緒宣洩字眼中,鮮少有人真的「思考」,也鮮少有人真的了解了民主社會所強調的「尊重」。因此,當我讀到「狗樣」的,以及一連串人隨之附和而不曾質疑,就不禁感到心寒——我擔心,這樣的情緒煽動會使人們跌入某種盲目的集體狂熱裡,甚至參與了一種不知覺的愚民舉動。

誠然,政治運動與社會運動皆非常仰賴「情緒動員」,但情緒的強調有它的局限。何明修教授在一篇論文中提到:

「事實上,許多運動團體的動員並不是告訴受害者「真實」的世界到底是如何(按:我將之理解為『真理』,但也許太淪於『形而上』了),反而是告訴他們如何大膽地表達被壓抑的情緒。所謂『意識』提升並不是在提供一套正確的意識,彷彿動員對象完全不了解他們所處的世界,相對的,他們被提升的部分是被壓迫的情緒。」(何明修,2004).

「在許多抗爭場合,鼓勵參與者挺身而出的心理因素經常是對於不正義的憤怒。然而,這種情緒的過度宣洩則是有害的…研究者發現,社運組織內部需要發展出適當的憤怒管理機制,因為如果沒有憤怒,就沒有參與(按:也即是說,情緒的發揮與共同性是參與的重要因素),但是過度的憤怒則是會傷害運動本身,使其被貼上『暴力』的負面標籤。」(何明修,2004)

是的,我將網絡當成一個小小的社會(或一個無線巨大的社會)。網絡中各種言論的流通、討論、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亦可視為一種(網絡)社會運動,因此,在這其中所分享的,很多時候只是「情緒」而非「真理」。此外,網絡社會又過分容易失序,因此情緒(憤怒)氾濫變得非常讓人害怕與擔憂:我甚至懼怕,當這些力量逐漸凝聚起來,會變成某種「霸權」,並且與我們當初追求的、希冀的,背道而馳。

於是,當我看見部分我非常崇敬的知識分子也深陷於憤怒之中,參與謾罵或轉發時,其實是非常震驚的。但,我唯一能夠對這些感到體諒與通融的,是我們都覺得,這個政體迫切需要轉變。

(但是,這樣的通融又讓人憂心。我們竟然可以為了某些事情,去通融某種程度的暴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垂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