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於臉書我亦是那樣的畏懼。

回馬投票的那些天,和好友外出用餐,說到自從郭史光治將文章潑在臉書博取了好多“like”以後,頗有自滿與被激勵的感覺。而近來我寫的幾篇關於大選與公民社會的文章也獲得大家的推崇與贊賞,頓時飄飄然,遂能體會郭史那份類似「倍獲肯定」的感覺了。

實際上不應當是那樣單純的。

臉書上許多的贊美與批評有時候來得太快,更別提“like”這種輕而易舉的按鍵點擊了。也由於這種「速度」,我常常也過快地陷入無可自拔輕飄飄的狀態里去,根本沒有梁道長說的將之當作「深入(自我與他人的)檢討」的機會。若有,也當如我之前寫的,不過是一種「情緒的分享」而已。

因此,我(或說我們)就這樣很快地陷入一種蠻荒的境地里。在這其中,我們不必和人對眼、說話,不必聽懂別人的語氣、舉措。它自有一套規范,組成一個新的社會、建筑自己的結構。許多人還能在里面找到認同、寄托、撫慰。公民社會在其中也得到另一種不同的發揮。愛情可能因它而起、革命也由此而生(當然,失戀、訕罵、暴亂也是)。如果不太苛求,它算是不錯的了。真的。

但,總之、總之,像道長說的:

「關於臉書,我或許可以絞盡腦汁地替它想出一百條好處。可就是因為那過於傲慢的自我,冷靜自持的功力不夠,只好因噎廢食,暫且迴避。與其說是我嫌它不好,倒不如說是自己膽子太小。」

我身在其中,不是因為膽子大了,只是我早已無可自拔。

 

延伸閱讀:梁文道《速度》

如果自己的感受遭到別人訕笑,自己的看法受到別人的批判,理性的做法應當是反求諸己,好好看看自己是不是真有問題。如果是的話,那就應當記取教訓;如果不是(至少暫時不覺得自己有毛病),這也算是多了一個深度檢討的機會;無論如何,都該感謝其他人的回應才是。反過來說,即便遇到認可和讚賞,也當以同等嚴格的態度去掂量那些稱美的份量,反省自己是否真配得上這些或許隨意的褒獎。

可惜這只是個理想狀態;現實中,我大部份時候都達不到這麼冷靜的境地。往往一挨駡就要不高興,就要忍不住還嘴;一受稱讚,就立刻喜不自勝,洋洋得意。所謂反省,總是姍姍來遲,追不上迅如雷電的情緒反應。情緒起落之快,猶如神經反射,恰可得見自我的龐大和僵固。喜歡人家肯定,厭惡人家拒斥,多半就是這個「我」的作用。

所以我害怕臉書,乃至於一切社介媒體,我怕它的速度太高。每看到一個「like」就開始計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每收到一段不客氣的留言就會無名火起。然後我還可以即時回應,幾乎是不經思考地放縱本能,盡情釋放自己的各種情緒。搞不好一下子就演變成了駡戰,而非有理有據的思想討論,把雙方都捲進一場情緒的風暴,無法自拔。理該存在的自我反省,根本來不及介入,早早被我丟到不知什麼地方去了。終於鬧到堅持自我,越走越極端的地步。

又由於自我太大,便連人家一段可能很有意思的話都看不下去。草草略讀,就想判斷它合不合自己的意思,是不是自己的立場,然後迅速回應,似乎我的表態要比人家的分享重要得多。所以偶而會有東西還沒看過,先「like」了再說的情況。

關於臉書,我或許可以絞盡腦汁地替它想出一百條好處。可就是因為那過於傲慢的自我,冷靜自持的功力不夠,只好因噎廢食,暫且迴避。與其說是我嫌它不好,倒不如說是自己膽子太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垂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