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流,以古庙为轴心,回看新山走过百余年后留下的足迹。而我发现,围绕古庙的直律街、陈旭年街等等,至今仍留有浓浓的古早风味,仿佛稍不留神,就要掉入时光陷阱里。

儿时对古庙的记忆仅仅是跨坐在父亲肩膀上观看夜幕里的游神,听一众千人万人欢呼着热闹着。一架架骄子里头载着诸神以最大的劲儿摇晃,我直盯着,深恐哪一尊神佛倒掉出来,不吉利就要发生。游神在新山,算是极其盛大的庆典,农历新年在全世界画下句点以后,新山华人则要让游神洗过街以后才正式将农历新年过完。这样的活动,仅仅在日制时期中断,而和平的日子里,华人们依然在暗下的气团中期盼出游的神明给自己带来平安与喜乐。慢慢接触历史以后,进而了解,原来所游诸神,皆由华人五个籍贯会馆分别供奉:赵大元帅由琼帮供奉,华光大帝为广帮,感天大帝为客帮,洪天大帝为福帮,而元天上帝为潮帮。五帮共同扶立古庙,正好体现华族团结精神。

相传古庙的建立,港主陈旭年功不可没。港主制度,以种植胡椒甘蜜为主,故重视农业的发展。而柔佛新山正是港主制度的发源地,因此不难察觉古庙游神旨在祈求丰收。而随着时日迁移,百余年恍若云烟飘散,而庆幸民俗活动并未被时间带走,而是确实保留至今,形成新山一大特色。如今,游神已不仅是宗教活动,参与者亦非尽是华族。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马来西亚的天空底下,看见不同肤色、不同籍贯、不同种族的人,为游行欢呼、为种族和谐欢呼、为和平欢呼。这是游神,一个庆典,一个party(陈再潘语)。

走出古庙,左右回顾,惊觉原来周围藏着不同的寺宇。拐个弯,便见到锡克庙与兴都庙,而天主教堂、基督长老会圣光堂和回教堂也在周围近近俯瞰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民族。马来西亚的多元化,完美体现在这条街上。这条不再安静的老街,告诉我们,摒弃狭隘的政治眼光,我们的家园原来能够包容整个宇宙。

往前再走,老街上上世纪的建筑都在告诉我们它们的故事。有些闭上了房门的,破旧的窗户悬吊在半空,仿佛在抱怨历史的遗忘。而能保留至今的,仍然以自己的独特方式经营着。在成了“小印度”的老街角落里,藏着小小的凉茶店,招牌单调地漆上“霍有用凉茶”,据说与古庙一起成长也有近世纪的历史。继续拖着脚步,前面便是仍响着拉条式收银机“卡拉卡拉”声响的华美咖啡店。往前拐个弯,还能闻见散发着炭香的面包店。简陋的店铺里,时间仿佛滞留了70年不曾离开,一盘盘传统的海南面包出炉后,一股怀念即刻扑鼻。

而今,少了过往人力车夫呼扯的声音,多了噪耳的巴士车鸣声,美丽的纱玉河也被单调的人行道掩盖,并且改了名让人唤作“臭河”,像是一段历史、一段回忆,被现实与科技的残酷掩埋。我们,只能依靠那些仅存的片段,缅怀过去缅怀历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垂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